判断一个品类到底能不能做的底层逻辑,其实就是看这个品类在市场中的需求和竞争情况如何(简单说就是供需现状),以及盈利空间如何, 再结合自身资源有没有能力去挖掘并获取这个利润。
底层逻辑
市场需求端判断:先得确认这个品类在目标市场的体量和走势是怎样的?一般我会建表量化一个细分品类最近36个月的大盘单量走势,以此来判断需求是否持续稳定,还是处于增长、下降的趋势。一般情况,如果需求很小或者不稳定,那后续投入再多精力意义也不大。就像在热带地区卖滑雪装备,市场需求基本没有,肯定不适合做 ;而像宠物用品,随着养宠家庭增多,需求持续增长,就有潜力。具体的方法我会在选品方法里举例剖析。
竞争环境评估:了解这个品类的竞争激烈程度,判断自己有没有机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一般我会做数据透视表来评估竞争环境。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头部卖家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,新进入者很难抢到蛋糕;但要是市场竞争格局还比较分散,或者能找到差异化竞争的方向,那就有切入的可能。具体的方法我会在选品方法里举例剖析。
盈利可行性分析:只有盈利的项目才值得投入,在做盈利可行性分析时,我一般都把成本放大,售价缩小,这样来保守计算毛利率和投产比ROI。不少人只盯着毛利率,其实投产比ROI有时候比毛利率更重要,也不能忽视。具体的方法我会在选品方法里举例剖析。
自身能力匹配:评估自身在产品需求、供应链、资金、运营等方面的能力,能否满足这个品类的经营需求。具体的方法我会在选品方法里举例剖析。
必看指标:市场需求、竞争程度、盈利空间、合规风险、自身优势
市场需求
搜索量走势:搜索的背后就代表着需求,这是衡量市场需求直观的指标
销量及稳定性:看近24个月(甚至36 个月)大盘单量的销量波动情况
竞争程度
头部集中度:计算品类 Top 5 卖家销量占比、Top 10 卖家销量占比,来判断头部垄断情况、市场竞争分散情况
新品生存空间:统计新品(上架<6 个月)进入 Top 50 的比例,来判断新卖家获得市场份额的情况,也要注意某些新链接“洗刷刷”的情况。
盈利空间
毛利率:毛利率 =(客单价 - 产品成本 - 头程 - 佣金 - 尾程 - 广告成本 - VAT税费)/ 客单价
投产比ROI: 投产比ROI=毛利/(成本+头程)
合规风险
认证要求:了解目标品类在目标市场的强制认证要求,如美国的 CPC 认证(儿童玩具等)、欧盟的 EN71和CE 认证等
是否有外观专利、发明专利、版权等方面的风险
自身优势
换位思考和反问:亚马逊其实是个货架电商,如果自己卖的东西和别人一样,又没有特别的优势,消费者为什么选我们的产品呢?为什么选我们?为什么选我们?这个问题如果能想清楚其实就知道怎么做了。
挖掘自身在这个品类有什么突出优势?选品其实就是挑市场、挑竞争。比如产品在材质方面、性能方面、满足细分需求方面、性价比方面突出等等,如果都找不出来就不能进入这个品类,大概率会失败。
高阶分析
分析产品背后的人群画像
基本人口统计数据:年龄、性别、收入、教育程度、职业、地域分布等。
心理特征:消费者的兴趣、生活方式、价值观、购买动机(例如:环保、健康、性价比等)。
购买行为:购买频次、购买时间(例如是否有季节性波动)、品牌忠诚度、价格敏感度等。
落地实操6步法:
【保姆级】亚马逊数据选品思路及方法-第1步(寻找市场机会)
【保姆级】亚马逊数据选品思路及方法-第2步(判断市场需求)
【保姆级】亚马逊数据选品思路及方法-第3步(核算盈利空间)
【保姆级】亚马逊数据选品思路及方法-第4步(评估竞争环境)
【保姆级】亚马逊数据选品思路及方法-第5步(评估合规风险)
【保姆级】亚马逊数据选品思路及方法-第6步(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市场切入点)